“最壮大脑”聚惠 共探“低中欧体育碳”将来
“惠州的大亚湾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集群研究项目是目前全球规划建设最大的海上规模化CCS/CCUS集群项目,可以为惠州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惠州要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中试基地,构建协同攻关新范式,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技术攻坚基地、成果集成转化基地和创新人才汇聚基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低碳。11月18日-19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碳中和分论坛暨惠州能源材料创新发展大会在惠州举行。白春礼、张锁江、彭孝军、孙丽丽、张久俊、唐军旺等国内外院士,以及来自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的近30名“最强大脑”齐聚惠州。他们以“低碳科技促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分享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前沿科研成果及最新技术产业化情况,共探“低碳”科技发展下的未来产业。
2024年11月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碳中和分论坛暨惠州能源材料创新发展大会举行。本次论坛以“低碳科技促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多名院士齐聚一堂作主题报告。
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已突破3479亿元,大亚湾石化区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在“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传统炼化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答题,以石化产业为核心支柱产业的惠州如何向低碳发展转型也因此备受关注。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介绍“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科技示范工程和发展战略时表示,碳中和对惠州是挑战更是机遇。
他认为,石化产业持续向下游新材料产业延伸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惠州地处大湾区,拥有广阔的海域,具备统筹发展风、光、核、氢等新能源的基础优势,同时也具备发展储能产业的良好条件。这两条路径都利于惠州构建化工与新能源耦合的储能新型产业体系,从而形成巨大的增量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
此外,惠州产业政策利好,产业基础雄厚,适宜在低碳转型中大力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动新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在惠州市政府及大亚湾区管委会支持下建立的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正立足惠州,面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136”科研方向布局。即聚焦化石能源材料产业转型一个核心,在石油裂解及高值利用、气体分离与CO?利用、新能源新材料3大领域,部署了CO?捕集及转化合成碳酸酯/聚碳技术、芯片高端材料研发等6大任务。目前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部分技术正在推进产业化。
张锁江院士还提出,尽管我国基础研究成果丰硕,但“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的过程仍面临转化瓶颈,关键在于缺少用于新成果、新技术可行性、稳定性、经济性验证的中试试验平台。
据悉,今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张锁江院士提交了关于“推进中试基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提案,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今年10月,国家出台国标《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导则》,将于明年5月起正式实施。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发文提出,计划到2027年,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建设一批省部级制造业中试平台,遴选认定若干个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惠州正大力推动石化及新材料产业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并计划将其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这个平台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水准来建设,要突破传统的科研院校到中试到企业的单线接力研发转化模式,构建起立体协同攻关的转化新范式,真正打造成大湾区关键技术攻坚基地、成果集成转化基地、创新人才汇聚基地。”张锁江院士表示,如此才能真正高效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院长董海峰表示,除石化新材料领域外,研究院未来将建设电子信息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突破电子材料和电子化学品“卡脖子”技术,助力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2024年11月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碳中和分论坛暨惠州能源材料创新发展大会举行。氢能源两轮车引发与会人员围观。
石化领域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它同时也是高碳排放的行业。如何推动石化领域降碳是参加论坛的专家和嘉宾们普遍关注的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作《石化过程减碳与CCUS技术融合创新发展》主题报告时称,石化行业不仅燃料燃烧是CO?的排放源,工艺过程也是主要的排放源,炼油和化工领域现有技术和装备很难实现碳排放的大幅度下降,石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她认为,既要创新石化过程减碳技术,也要构建末端治理路径,推动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孙丽丽院士表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已加快了CCUS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布局,全国已有30多个CCUS示范应用项目具备CO?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工程能力,形成了CO?捕集、利用和封存的全流程技术体系,正在积极筹备全流程CCUS产业集群。
CCUS是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即将CO?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或海洋封存,以实现CO?永久减排的过程。相比CCS(碳捕集与封存),CCUS可以将CO?资源化,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实操性。
孙丽丽院士表示,过程减碳与CCUS技术发展同步融合创新,系统攻关关键技术,不但提升融合创新的整体效能,使石化行业加快减少碳排放,还有助我国打造现代化能源体系。
中海油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米立军专注于海洋CCUS技术领域。在作《中国海域CCUS技术进展及发展前景》时,他表示,全球科学界普遍认为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净零排放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范围内CCUS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荷兰、美国、挪威等多国均在推动CCUS项目建设,据国际能源署推估,2060年CCUS减碳量将达到49亿吨。”
米立军教授表示,根据目前各国的CCUS项目布局,到2030年,海洋CCUS将超过陆地埋存,成为CO?封存的主战场和新增长点。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发达地区大多位处沿海,也是碳排放的集中地,海洋封存距离短,成本和经济性相比陆地CCUS较优,且海洋封存安全性高,且不占用工业用地。“我国东部沿海碳排放强度占全国45%,海上潜在封存盆地紧邻珠三角等经济中心,源汇匹配程度高,海洋封存潜力巨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海域CCUS还需要攻关注入气CO?浓度不稳定等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大力打造海域CCUS示范工程,着力构建从基础理论到技术方法到装备产品的全链条海洋CCUS技术系统。例如渤中区域百万吨级驱封一体化CCUS中心,首个海上CCS示范项目恩平(15-1)示范项目等。
而大亚湾千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CCUS)项目将是全球首个千万吨级海洋CCUS项目。2022年,中海油、省发改委、壳牌和埃克森美孚共同签署了项目谅解备忘录。米立军教授表示,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动,处于研究基本设计阶段。
该项目将分期建设,总建设周期将达10年以上,建成后不但能解决惠州石化产业碳减排问题,为惠州石化产业未来30年的发展铺平降碳道路,而且还能促进我国海洋CCS/CCUS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
“未来我国海洋CCUS示范将向集群化中欧体育注册、全链条产业化方向发展。”他表示,中海油正立足“双碳”目标,加快自主创新构建海上特色CCUS技术体系,推动全链条技术发展。展望未来,中海油将推动海洋CCUS技术向精细化发展,推动示范向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海洋CCUS向智能化、多能协同方向发展。
其中,中海油的南海上CCUS方示范中心将依托珠江口盆地(恩平15-1),构建广佛肇-深莞惠、珠江口西岸粤东、粤西4个集群,服务大亚湾石化基地、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等中欧体育。
同类文章排行
- 中国包装手艺产操行业市场中欧体育远景阐发猜测陈述
- 中欧体育官网《化工园区宁静风险排查管理导则》解读
- 中欧体育网址山西焦煤持续3个买卖日上涨时期累计涨幅297%
- 环球PA66工程塑料开展示状阐发:市场使用以汽车中欧体育全站
- 全国十大B2B平台盘点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中国化工网等引领
- 我收敛师在北京的殡仪馆中欧体育综合事情6年报告你得手人为有几
- 2024年淄博中欧体育最新市产业黉舍公然雇用西席考查、体检通
- 怙恃最大的中欧体育登陆远见:不要让后代处置这3种事情
- 中欧体育综合N无线%
- 失业篇中欧体育注册丨化工与制药类:国之重器仍是落伍产能【订正